【摘要】:在新的歷史方位下,國有企業要做承擔新歷史使命的先鋒隊,解決“不平衡”“不充分”新矛盾的突擊隊,實踐習近平治企新思想的主力軍,“做強做優做大”新征程的踐行者,爭做世界一流企業新任務的領跑者。十九大報告,對于國企改革的時代背景、方向、原則、使命任務、目標、途徑、要求,做出表述,對于國資監管、混改、重組、國際化與供給側改革,講清楚,說到位,也澄清了是非,統一了思想,有很強的時代感與厚重感,這是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們深入推進國企改革發展各項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體會
文 · 李錦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
黨的十九大開幕式上,習近平同志所作的十九大報告高屋建瓴、開拓創新、內涵豐富,是一篇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的綱領性文獻,是我們黨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續寫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動指南。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新時代、新思想、新矛盾、新征程一系列論述,對國企改革與發展必然帶來重大的影響并引起深刻的變化。“新時代”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踏上新征程時最響亮的“集結號”和“沖鋒號”。在新的歷史方位下,國有企業要做承擔新歷史使命的先鋒隊,解決“不平衡”“不充分”新矛盾的突擊隊,實踐習近平治企新思想的主力軍,“做強做優做大”新征程的踐行者,爭做世界一流企業新任務的領跑者。
新時代:國有企業是承擔新歷史使命的先鋒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個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
在報告中,習近平同志宣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標志著我們從“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新時期”走向“新時代”,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一個巨大的歷史跨越。新時代核心是現代化強國、民族復興。現代化強國是對世界這個空間來說的,民族復興是對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時間來說的,這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目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度調整轉型,創新成為重塑世界經濟結構和競爭格局的關鍵;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與此同時,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處于轉方式調結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緊要關頭,進入了中華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
國企強,則國家強。新時代到來,中國國有企業依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支柱,是推進中國進入這個歷史新時代的強大推動力。國企要走什么樣的強盛之路?我們要建設什么樣的國企?國企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國企要在中華民族復興中做出什么樣貢獻?同時,又要適應這個新時代,改革和改造自已。這是,擺在國企面前的問題,需要及時做出回答。
如今中國經濟逐步呈現了新時代蓄勢待發的新氣象。盡管新時代國企改革思路仍需探索,然而新時代的拐點已經到了,我們已身處其中。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于國企改革發展的論述,集中前五年探索的成果與智慧,高屋建瓴,站在新的歷史時空上,總攬全局,面向未來,舉旗定向,抓住重點,對國企改革的時代使命與責任做出明確表述。國有企業應當根據新時代的要求,學習好、落實好黨中央對國企改革發展的新部署。
新矛盾:國有企業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突擊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在這個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變化,由過去長期存在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重要論述,既充分肯定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為全黨、全國人民和國有企業指明了未來前進方向與任務。那么,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需要與發展之間“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國企在化解這個矛盾中應該起什么作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中起決定作用的仍然是發展的矛盾,是經濟矛盾。不平衡,包括區域、城鄉、經濟結構、供給消費、投入產出、收入分配等一系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包括新制度、新產能、新動力和各種市場要素發揮的“不充分”。特別是國有企業自身活力沒有充分發揮的問題,也在這個“不充分”范圍。過去,生產力落后與生活資料的極端匱乏在初級階段的前一時期得到根本轉變;現在,雖然我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世界500強企業數量也居世界第二,但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產能過剩就是一種典型供給結構的“不平衡”,創新能力不夠強就是一種典型的“不充分”。新的矛盾,向國企改革與發展提出新任務,在解決這個“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中,國有企業應當發揮突擊隊和生力軍作用。在今后五年,要出臺更多重大舉措,在國企改革也會出臺新的政策與做法,國有企業做出更大努力,滿足人民更多層次、更高水平的需求,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新思想:國有企業是實踐習近平治企思想的主力軍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黨要深刻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在各項工作中全面準確貫徹落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過程中,特別是十八大以來 ,我們黨進行艱辛理論探索,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并且提出對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前五年的"極不平凡",包括我們黨在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形成了堅強的思想引領過程。前五年,習近平對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與黨的建設先后多次發表重要講話,包括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支柱”、黨和國家最可值得依賴的依靠力量;明確黨在新時代國有企業發展目標是“做強做優做大”;強調“把混合所有制作為國企改革重要突破口”的思路;提出“企業是創新主體”的論斷;提出國有企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明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有企業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提出新時代黨的國企領導干部的標準與要求,突出政治建設在國有企業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十九大報告,對于國企改革的時代背景、方向、原則、使命任務、目標、途徑、要求,做出表述,對于國資監管、混改、重組、國際化與供給側改革,講清楚,說到位,也澄清了是非,統一了思想,有很強的時代感與厚重感,這是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們深入推進國企改革發展各項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包括國有企業治理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國有企業在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包括國有企業治理思想中,要積極投入、認真學習, 做實踐習近平治企思想的主力軍,把發展作為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改革開放。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國有企業實踐,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局面。
新征程:國有企業是“做強做優做大”的踐行者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報告用3個“意味著’闡述了”新時代”的意義,闡明過程。并且指出,一是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二是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三是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這個征程中,習近平同志提出,要“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闡明了國企改革發展的目的和目標,我們應該正確理解這一目標的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做大做強做優”是學者們討論比較多、爭論比較大的焦點問題。“做大”,中間也曾經停了一段。現在“做強做優做大”的看法,來源于習近平同志在2015年7月對吉林考察的講話。緊接著,他在2016年7月4日的批示中指出: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現在十九大報告,再次重申這一目標 ,從新時代建設現代化國家、民族復興這一背景考慮,我們能更好理解習近平提出這一號召的意義。
從十九大報告中,“新社會”是“站起來”的背景與基礎,“新時期”是中國逐步“富起來”的過程,而“新時代”則是中國“強起來”的新征程。“富強”是聯在一起的,但“富”是“強”的基礎,“強”是“富”的提升。如果說“新時期”是以貧窮為起點,是從貧窮走向富裕的過程,那么“新時代”則是高起點的,它站在“新時期”歷史成就基礎上,從富裕走向強大,實現真正的“富強”。從國有企業的“做強做優做大”目標來講,大是“強”的基礎,“強”是大的結果,而“優”是“強”的提升,也是“大”“強”的結果。
從總的方面看,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可以從四個方面理解。首先,搞好國有企業,是我國保持社會主義性質的根本保證。生產資料公有制(國有經濟是其主要形式)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第二,搞好國有經濟,是鞏固和增強共產黨執政地位的保證。第三,搞好國有企業,才能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人類的理想,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第四,搞好國有企業,有利于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
現在,新時代全方位經濟轉折已出現,并將延續幾十年——2049年前,堅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這是不變的選擇。可以預料,在2021年左右,中國的500強企業可能會超過美國,中國開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在2027年前后,中國GDP規模可能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在這個過程中,國有企業使命異常艱巨,也異常光榮。
新任務:國有企業爭做世界一流企業的領跑者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這里有兩層意思,一層是新目標、新任務,一層是新手段、新動力。新目標、新任務是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新手段、新動力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講清了改革與發展的關系,指明國有企業在新時代進行新的偉大斗爭的實施途徑與發展方式。
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國有企業提出的要求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而在十九大報告中,目標進一步升級,變為“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世界水平”,與“世界一流”是兩個標準,這便是由“新時期”跨入“新時代”的標準提升與替換。
十九大報告指出“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國在國際競爭中面對的是實力雄厚、規模龐大、經驗豐富的西方大型跨國公司。目前中央企業境外資產規模超過6萬億元,分布在全球185個國家和地區,業務已經由工程承包、能源資源開發拓展到高鐵、核電、電信、電網建設運營等領域,有力提升了我國在國際舞臺中的話語權。能夠在國際市場和西方大型跨國壟斷公司抗衡的,除了極少數民營企業,主要還是我國的大型國有企業。為了在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中培育我國經濟的新優勢,為了在產業鏈、價值鏈中占據中高端,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我們必須要有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要形成一批在國際資源配置中能夠逐步占據主導地位的領軍企業,在全球行業發展中起到引領作用。
習近平指出,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努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在十九大報告中,圍繞現代化經濟體系,用單獨一段來講側結構性改革,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報告中講了不少新內容。例如,“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強水利、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目的是什么?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這是供給側改革的任務,也是一個供需動態平衡系統。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國有資產完善、國有資本調整、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作出了部署。這是對國企改革發展新的號召、新的期盼、新的指引,也是對國有企業改革發出了新的“進軍令”。這里,突出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兩大改革任務。加上供給側改革,國企改革形成“體制”、“機制”、“結構”三大系統。這一體系的基本特點是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與此同時政府要更好地發揮作用。為此,國企改革的任務已經明確:一是要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二是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三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四是繼續推進供給側改革;五是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六是以開放倒逼改革,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七是結合國企改革,加快建立政府行政、現代財政、稅收、社保的制度改革。
應該說,隨著現代化經濟體系藍圖出現,國企改革的新藍圖也在形成。前五年國企改革夯基壘臺、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積厚成勢,十九大后黨和國家將會以更大的力度推動國企改革,一個國有企業高目標、高層次、高水平的大發展、快發展的時代正在到來。
【本文原載于微信公眾號“國資報告”】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